四个会场分别由金鑫荣、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李华、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伟和陈丽霞担纲主持。
并着重分享了从学生学习调查数据中挖掘出的有效教学经验。在以应用为目标的多层次理论教学报告中,中心第五期研修班学员、经济学院教师李志青介绍了环境经济学理论课程的多层次教学设计,通过课堂、读书小组、研究小组等三种层次的组织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层学习,提升学习成效。
基于探究的课堂互动设计活动采用了混合式的方式。中心特邀研究员陆一在从通识核心课程学生调查数据发掘有效教学经验分享活动中,介绍了连续多学期对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生学习调研情况,向与会教师介绍了通识教育效果监测工具的研发过程和指标体系。之后,中心特邀研究员牛新春从学习理论角度,对此类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解析,启发与会人员共同思考如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获取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现实问题的能力。然后中心第一期研修班学员、生命学院教师刘明秋分享了对分课堂教学法在其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学生积极的学习效果马忠法于2005年通过有关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其专著《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理论与实务研究》(2007年法律出版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研究》(2014年法律出版社)先后获得第九届和第十三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后者于2015年又获得中国国际法学会航天科工国际法优秀科研成果奖。
2016年12月6日,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励金委员会公布了第十九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获奖名单,我校法学院教授马忠法的专著《国际技术转让合同实务研究:法律制度与关键条款》(法律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获得优秀著作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此次获奖是继我校法学院教授张乃根的《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法》(1998年第一版)于2000年获该奖项(二等奖)之后再次获得的荣誉,这也反映了我校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在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领域的学术传承。近日,我校基础医学院举行纪念谷镜汧教授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上医一级教授谷镜汧纪录片》新片发布会,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学院双一流建设与学科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之一。
访谈者中不少已年逾古稀、甚至是耄耋之年,但依然关注学科发展。谷镜汧教授是我国病理学科的奠基人,在血吸虫病、结核病和肝病三大病变的研究上,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开拓性、奠基性和决定性,为我国病理学专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谷镜汧、徐丰彦、张昌绍等教授虽然已经离开,但老一辈专家教授们为之奋斗的医学事业已经取得极大的前进和发展,他们的科学理想正在变为现实。他们中有的是在病床上接受访谈,有的片子尚未完成就已去世,拍摄的过程堪比一场跟时间赛跑的抢救工程。
纪念和缅怀一级教授,是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开创精神、爱国荣校的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这是基础医学院一直以来所坚持和坚守的学科文化。此次,基础医学院拍摄一级教授纪录片,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文化,对自身学科历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爱,才是学科文化枝繁叶茂的根基与学科发展凝心聚力的磁石,也是当下高峰学科和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值得彰显的精神助力。
今年8月,基础医学院正式启动一级教授纪录片的拍摄,将包括病理学谷镜汧、生理学徐丰彦和药理学张昌绍在内的基础医学院历史上三位一级教授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接续先贤遗志,发扬学科文化。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还有隔代相传的弟子、教授饶毅与翁南平,学生时代口耳相传的教授传奇,成为日后攀登科学高峰的目标与动力。截至目前,摄制组已访谈了30余位与三位一级教授有记忆、有交集、有故事的见证者,他们或亲炙受业,或著录师门,或私淑景慕,通过访谈将他们对一级教授的回忆和感念记录下来
2014年6月,一名来自四川的2岁男孩因肝功能异常1年多,在附属金山医院儿科接受治疗。于是,医生决定先采用报道显示安全、有效、快速的卡马西平进行治疗,但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遂决定改用治疗时间相对较长的熊去氧胆酸。日前,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儿科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使一名患有纤维蛋白原贮积症的2岁男孩病情好转。经过肝功能检查、中外病理专家会诊、外显子测序等一系列的诊断,医生最终确定该男孩患有纤维蛋白原贮积症。
在男孩出院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医生继续跟踪随访。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引起伴有或不伴有异常纤维蛋白原存在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血或者血栓形成。
由于纤维蛋白原贮积症属罕见病,国际上尚无治疗指南,于是医生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查阅,但仅发现国外有两篇文章对该病治疗情况作了报道,即分别采用卡马西平和熊去氧胆酸两种药物进行治疗。纤维蛋白原贮积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据了解,这也是国内首例经组织学、基因学明确诊断的纤维蛋白原贮积症患者。其中编码γ多肽链的基因突变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沉积在肝细胞内质网,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这即可诊断为纤维蛋白原贮积症。目前经过检查,发现男孩的一些指标已完全正常。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但确诊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了摆在医生面前的一个新问题。自2000年首例纤维蛋白原贮积症被报道以来,曾相继在欧洲、美洲、亚洲的国家或地区有报道,不过仅涉及16个家庭,且我国目前尚没有报道。
血循环中的成熟纤维蛋白原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其单体由不同基因编码的α、β、γ三条多肽链组成。据专家介绍,纤维蛋白原由肝脏合成,是凝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体外晶状体上皮细胞加热模型,以此来尝试模拟晶状体的自然衰老过程,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卢奕教授团队的论文后,国外相关媒体记者还通过视频对卢奕教授团队进行了专题采访。
卢奕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已经使用以往晶状体组织加热模型成功模拟出晶状体数十年来在体温作用下发生的变化。作为国内外医学界共同面对的一大健康焦点问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具体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据卢奕教授介绍,传统的动物模型构建,对动物伤害较大,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晶状体衰老过程,且前期实验中应用到的晶状体组织学模型又往往需要捐献者眼球或手术中获取晶状体组织,来源有限,较难获取。据悉,该专题采访已在线发表于美国BioTechniques(《生物技术》)杂志网站上。卢奕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利用晶状体上皮细胞构建了加热模型,成功观察到细胞膜流动性的增加、晶状体蛋白的分布和表达以及蛋白分子伴侣功能变化等现象,能够较好地模拟晶状体的年龄相关性改变。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道》)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卢奕教授团队的一篇最新研究成果论文。上述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以及相关学术机构的关注。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过去又称为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发病率居全球首位的致盲性眼病。国内外研究者以往主要依靠动物模型,对晶状体衰老这一科学问题开展详细的研究,而基于晶状体细胞的衰老模型研究则鲜有报道。
而晶状体衰老模型则是基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更有利于获取,可干预度更高,弥补了晶状体细胞学衰老模型的研究空白国内外研究者以往主要依靠动物模型,对晶状体衰老这一科学问题开展详细的研究,而基于晶状体细胞的衰老模型研究则鲜有报道。
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卢奕教授团队的论文后,国外相关媒体记者还通过视频对卢奕教授团队进行了专题采访。卢奕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已经使用以往晶状体组织加热模型成功模拟出晶状体数十年来在体温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而晶状体衰老模型则是基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更有利于获取,可干预度更高,弥补了晶状体细胞学衰老模型的研究空白。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据卢奕教授介绍,传统的动物模型构建,对动物伤害较大,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晶状体衰老过程,且前期实验中应用到的晶状体组织学模型又往往需要捐献者眼球或手术中获取晶状体组织,来源有限,较难获取。据悉,该专题采访已在线发表于美国BioTechniques(《生物技术》)杂志网站上。
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道》)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卢奕教授团队的一篇最新研究成果论文。该研究首次构建了体外晶状体上皮细胞加热模型,以此来尝试模拟晶状体的自然衰老过程,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卢奕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利用晶状体上皮细胞构建了加热模型,成功观察到细胞膜流动性的增加、晶状体蛋白的分布和表达以及蛋白分子伴侣功能变化等现象,能够较好地模拟晶状体的年龄相关性改变。作为国内外医学界共同面对的一大健康焦点问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具体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